![]() |
水到渠成的转型 |
日前,紫光报记者田文苗先生专访了OSPod产品经理黄洪同志,下面是关于本次专访的访谈记录:
充足准备、耐心等待了6年的紫光软件EPod的产品化,终于瓜熟蒂落了! 随着OSPod官方网站于2007年8月1日的正式开通,EPod的转型产品OSPod正式推出。
公司EPOD产品部重大转型-OSPod系列产品推出 EPod经过多年的完善,实施了大量千万级、百万级的高端软件项目,作为一个成功的产品,公司于2006年做出重大决策,基于EPod平台将传统网站建设中的标准功能封装成面向中低端客户的最终产品,经过重新封装、测试,于近期推出了OSPod系列网站建设套件,包括CMS/内容管理系统,Forum/论坛管理系统,Blog/博客管理系统。 作为终端产品,OSPod是后进者,但基于6年EPod软件项目开发经验,大量政府、企业门户站点实施经验,OSPod有信心在这个领域站稳脚跟,为客户提供高质量而低价格的最终产品。
6年前,于90年代传入中国的Internet如火如荼的蔓延开来,“www”成为一个日益时尚甚至是神奇的单词,无数神话般的故事都源于这个伟大的技术。“www”迅速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因而各种网络应用技术也应运而生。 正当此时,2001年的春天,以黄洪为首的一群年轻人,怀着对未来的憧憬,开始了一个产品的研发工作-EPod(Enterprise Platform On Demand)-企业级按需配置中间件平台。 一年以后,EPod研发出来了。但是,EPod并未作为一个定型产品而推出,而是作为一个内部使用的软件,服务于这群年轻人所在的通用产品事业部的主要业务——系统集成。于是,以EPod为核心技术平台,事业部承接了一个又一个系统集成项目,其中不乏大型的、具有复杂应用特点的项目,这些项目也不断完善着EPod。就这样,EPod作为系统集成业务的核心技术与利润来源,边使用边完善。 到了2006年,随着系统集成业务越来越难做,包括通用产品事业部在内的紫光自有技术应用群组,全面向产品化经营转型。于是,EPod的产品化又重新提起,且势在必行。 总结了几年来的系统集成业务,黄洪他们发现,做订制化的系统集成项目不是长久之计。虽有钱挣,却难发展。每一个大项目的金额确实不菲,利润也不错,但是大项目之间的间歇期比小项目长得多,常常是最终只落得个收支平衡。本以为可以把利润放在后期的维护服务上,而实际上,由于EPod系统比较稳定,也因为客户都想着省钱,与开发难度相比,对系统维护技术要求不很高的后期服务,客户都是采取自行解决。事与愿违。若照此这般下去,活着没问题,但想规模化发展,肯定不行。 不做系统集成了,转型做产品,而EPod这样的大型高端产品,却是难以形成规模,因为大型客户总归是少数。而一个产品若不能形成规模,也就意味着企业无法向着规模化发展。对平台类型的软件产品来说尤其是这样。微软之所以能成为软件帝国,就是因为windows形成了巨大的使用规模。 难道EPod产品化因为受制于不能规模化而放弃?答案是唯一的:不行!那解决之道又是什么呢? 一番思考和调研之后,答案有了。这答案就在市场需求里,——随着网络化的普及,中小企业的网络化信息管理、以及个人网站建设的需求正与日俱增,因而所形成的中低端软件市场是巨大的。这不正是EPod的机会吗?把高端的EPod简装为面向中小企业的中低端软件并不是难事。而且,简装版的EPod与同类软件相比更具优势,原因在于:EPod的设计思想是基于大系统的,是高端起步,中低端使用;而同类软件本身的起步就是基于小系统而设计的。因此,毫无疑问,EPod的逻辑架构更严密,拓展空间更大。而且,为了方便客户的使用,以及未来可形成使用规模,简装后的EPod公开源代码。 于是,EPod的产品化转型就这样随着事业部系统集成业务的转型,以及为追求规模化而发展的意图,成为EPod的产品化战略。于是,就有了经过优化、剪裁和固化后的EPod的简装版OSPod。于是,历经了6年磨砺的EPod的产品化,终于水到渠成,转型出了面向规模化市场的中低端软件——OSPod。 OSPod刚面世,就得到了一些用户的关注。客户算了一笔帐,——采用OSPod的费用比起自己开发要划算得多。以企业用户而言,购买一个OSPod只需3000元,且能享受1年的免费服务。而若自己开发的话,以最小的系统来算,最低成本也要近10万元,而且质量未必就是最好的。而OSPod则是经过了6年的充分检验,有着大量的成功案例。OSPod对个人用户来说,也实在是不贵,只需200多元就可以购得。 OSPod的面世,对中低端用户来说是个福音。
为了更多些了解EPod及有关信息,紫光报记者采访了它的总架构师、通用产品事业部研发部经理黄洪。
问:从2002年以来,以EPod为平台做过多少个系统集成项目?比较有影响的是哪几个? 答:2002年以来通用产品的所有软件开发项目都是用Epod完成,主要项目有:IBM PCD经销商管理系统,南京银城售楼系统,云南花卉拍卖综合系统,中石化积分管理系统,夕阳美客户CRM系统,长春信息港网站,云南红塔网站,北京地税核心征管系统,昆明社保征管系统,国办网站群。军工装备管理系统等等 比较有影响的: 云南花卉拍卖综合管理系统,特点是需求复杂且国内没有类似业务可参照,只能边上线边调整,要和多家银行,外部拍卖大钟设备等联结,工期由于客户赶情人节这个鲜花销售旺季,要求由100个工作日减为60个自然日,延期将罚50万,作为对等,对方延期一天付款,也要罚50万。 北京地税核心征管系统:作为全国省级地税第一个大集中的成功案例,项目开发费用达1500万,覆盖北京地税所有业务。800个菜单,1300万行代码,高峰时每秒交易在8000笔,而且前期兄弟单位已经失败过。
问:EPod是2002年推出的,而通用产品事业部放弃系统集成业务,专注于推广这个软件,却是2007年的事,直接原因是什么? 答:直接的原因是,我们做了很多成功项目,核算时发现,单个项目利润都很好,从年为单位看利润就很一般,主要是项目都有间歇期,而且我们的技术精英路线,技术高手很多,一方面费用高,一方面人员招聘要求高,队伍扩展慢。只有产品才能发挥我们的长处。 某种意义上这个转型也是当初的计划,一开始EPOD作为内部产品,是我们项目的利润主要部分,他的确能省我们的人力和时间,我们通过项目来完善它的功能,到了2007年,我们认为,EPOD技术积累已经足够,可以向外部推出了。 EPod的最初开发是缘于何种考虑?当时是什么样的背景?(如:市场需求怎样?开发资源投入是多少?当时的前景预测是怎样?) 当时做项目中发现很多功能技术复杂,但是重复性很高,可以抽取出来做成基础模块,另外一方面中国客户的需求总是复杂,工期紧且需求总是变,因此希望设计一个可配置的基础平台来帮助降低开发成本和提高质量。 最早从做内容管理开始开始,就强调可以按需配置,前期投入大概是每年100万左右,当时设想是先做一个内部产品,在条件成熟再向客户直接销售。
问:通用性是EPod最大的优势,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 答:EPOD的最大优势是可配置,因为引入了“数据容器+引擎” 的设计思想,所有的模块和功能都只和唯一的数据容器发生关系,都可以看作数据容器的一种处理模式,加上合理的框架和接口,来约束引擎的,这样就形成了通用的灵活配置,做了半年才知道,这就是MVC的结构。
问:EPod与其它中间件(如IBM的中间件)有何区别? 答:IBM和BEA是偏底层的中间件,侧重于屏蔽硬件和操作系统,EPOD是偏应用的中间件,帮助客户产生界面,简化业务功能开发。 事实上Epod和IBM Webshere和BEA Weblogic不是竞争关系而是合作关系,EPOD必须运行在这两个底层中间件之上。
问:EPod的竞争对手是谁?比较起来,EPod的优势在哪里? 答:EPOD的竞争对手是上海普元,华丹等,相比起来,EPOD更强调灵活、性能和稳定,以前甚至为此牺牲易用性和规范性,这种设计更贴近程序员思路,更考虑性能和稳定性,这是因为长期做大项目的习惯,大项目中,客户需求很复杂,数据量大,对性能要求高,如果不能稳定的实现全部要求,基本上就是失败。在大项目中有很多高素质的人员,使用复杂对他们问题不大。 其他产品更强调易用性和完整性,例如会提供图形拖拽的配置界面,EPOD这方面比较弱。因为在大项目中并不实用。 当然,今天的OSPOD也加强了很多易用性的考虑,但是高性能和高质量,支持复杂业务,不约束使用者的创造力还是我们的最高目标。
问:从2002年到2007年,EPod有了哪些变化或曰改进?缘何要做这些改进? 答:EPOD发展的思路就是希望通过项目逐渐积累和完善,每年开发团队和项目经理都会在年初用专门时间来讨论,应该加强哪些功能,做哪些改进。 大致的改进是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EPOD按需配置等方面进行功能加强,例如引入了视图-单元-元素的界面模型,基本让用户不再书写界面代码,另外一方面也在结构上开始强化了框架概念,即把一些容易混淆的功能逐渐取消或者限定住,降低一些灵活性,我们也意识到不是每个项目都是大项目,即规范一致的程序在推广中也很重要。 现在EPOD可能更希望在其上多开发一些直接面对最终用户的产品,我们认识到,软件实际上是卖一种思路,只有让更多的人来使用,才有可能让我们对核心平台的思路得到其他人得认同。
问:紫光通用产品事业部的软件开发实力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我们有一个核心竞争力平台产品来积累我们技术; 我们有一支团结协作和作风很顽强的团队; 我们从来没有败过一个项目,多次被客户认为完成了奇迹。
问:从2002年推出EPod以来,客户有过哪些评价? 答:该产品在IBM测评中心获得IBM软件专家高度认可。说实话,其他客户总是认为我们的技术很好,很少评价我们的平台。因为他们并不知道平台发生的作用。
问:在EPod开发、应用中,您感受最深的印象(或是一件事)是什么? 答:北京地税的上线第一天,8点开始上线,7点10分左右数据库32G内存资源全部耗尽,重新启动的时间大概要25分钟,记者和电视台已经在各个网点准备拍摄,嘉宾和领导也已经到了剪彩现场,检查不出原因,重新启动后,内存资源从40%一直下降,一直到10%,我是项目经理,当时是早春,汗入雨下,开发现场客户领导和我们的技术人员100多人,鸦雀无声,内存从10%慢慢下跌,如果到2%,就意味着再次宕机,而甚至可能没有时间再重新启动,但是监测到的错误基本没有,我让技术人员不停在数据库中删除执行超过5秒的SQL,并不停的做垃圾回收。结果到了5%,内存不跌了,开始往回涨, 后来才知道,那天税务要求很多员工7点上班准备,结果大家全部在查询是否所有的历史数据都被迁移过来,网络上又在开视频会议布置工作,网络慢,大家就猛刷页面,导致压力超过了硬件处理能力2倍以上。 我到那一天才真正理解了网络应用和单机程序的区别,到现在,无论多小的项目,EPOD都建议开启这个保护功能,在系统内存低于多少,或者访问量超过多少时都会不再接受新的请求。
问:谈谈您对紫光通用产品事业部的业务转型(指从系统集成转向专注于定型化产品)的看法。 答:产品是任何一个有志于做技术的软件公司最高追求。没有产品就谈不上技术积累,也无法真正通过技术来实现利润。如果仅仅依赖集成项目中的软件开发,很难实现利润的大幅度持续增长。 产品开发需要大量的投入,我们前期完成了资金和技术上的积累。现在希望通过面对终端用户的CMS、Forum和Blog这样的轻量级产品,来扩大EPOD的影响。
问:听说您热衷于搞技术,为什么那么喜欢? 答:我喜欢技术,可能是因为我喜欢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是一个原来没有考虑过的问题能在设计好的框架内解决,确实是莫大的快乐。 《侏罗纪公园》中那个大胖子丹尼斯,说 “谁能象我,搞明白上万行代码之间的关系并让它们运转自如”,他人不招人喜欢,但这句话确实说出了程序员的快乐。
问:简单说说您的个人学习和工作经历吧。 答:1995年,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电机工程,当时工控最热;结果毕业找不到工作。 1999年,研究生毕业于浙江大学 测试技术。 1999-2001年 在长城软件,项目经理,是最年轻的项目经理。 2001-2002年,在同方软件;做部门经理 2002- 现在,在紫光,做部门经理;
问:听说您很喜欢诸葛亮,但是却把自己的MSN叫“诸葛不亮”,您是怎么想的? 答:是的,诸葛在当时被认为是最优秀的指挥官,不但是一流的战略家,未出茅庐就知天下三分,而且也有非凡的战术素养,换句话说,他有军事天才。而且为实现理想可以鞠躬尽瘁。我喜欢这些有巨大才能和勇气的英雄人物。 喜欢他,在武候祠看到个对联,世艰每念出师表,日暮常闻梁父吟,上句是说诸葛能力挽狂澜,下句说诸葛也很会享受生活。 我觉得自己比诸葛差得远,所以叫不亮,谦虚一些,我儿子就叫小亮,希望他能比我强。
|
文章来源:http://www.ospod.com/news_company/2008-02-08/183.chtml |